2011年寒假,我飛去瑞典,又飛回來台灣了。這次是我第七次飛到瑞典!
(一)航線
這次搭乘的是泰航,從台北出發,在曼谷轉機,接下來直飛瑞典斯德哥爾摩,再搭北歐航空,飛到于默奧(Umeå)。雖然在Check in時,行李單是寫直掛Umeå,實際上到了斯德哥爾摩的機場,要先去領行李,再到國內機場的櫃台掛行李到Umeå。至於回程,托運行李可以直接從Umeå到台灣,不必在斯德哥爾摩提領喔!
2011年寒假,我飛去瑞典,又飛回來台灣了。這次是我第七次飛到瑞典!
(一)航線
這次搭乘的是泰航,從台北出發,在曼谷轉機,接下來直飛瑞典斯德哥爾摩,再搭北歐航空,飛到于默奧(Umeå)。雖然在Check in時,行李單是寫直掛Umeå,實際上到了斯德哥爾摩的機場,要先去領行李,再到國內機場的櫃台掛行李到Umeå。至於回程,托運行李可以直接從Umeå到台灣,不必在斯德哥爾摩提領喔!
2010年7月21日到瑞典哥德堡米其林一顆星餐廳-Sjömagasinet品嚐海鮮好滋味。
艾先生對於美食有不可抗拒的喜好與熱情,喜歡自己下廚,更喜歡到處品嚐美食。瑞典哥德堡Sjömagasinet餐廳曾在1999年獲得米其林一顆星的殊榮及其他多項獎項,搭配美食的美酒套餐也年年獲得好評。據聞老闆Leif Mannerström可能在年底退休,將此餐廳轉讓給他人經營,於是艾先生特地在此之前帶我來品嚐Sjömagasinet餐廳的美味海鮮料理。
從瑞典方雪平(Falköping)到哥德堡(Goteborg)只要一個小時的車程,哥德堡是離方雪平最近的一個大都市,每回來到瑞典,在哥德堡機場進出,也會來到哥德堡閒逛,每回來總有不同的新發現。
2010年7月21日,艾先生帶我來到哥德堡,說他帶我來也不為過,艾先生說這是他的旅程,邀請我一同參與,說真的直到7月21日當天早上,我才知道我們要來哥德堡。艾先生以優惠價格買了哥德堡交通三日券,包含方雪平到哥德堡的來回火車票,哥德堡市區的電車、公車、及公共交通船費用。當我們抵達哥德堡火車站,開始我們的哥德堡三日遊。
2010年7月20日瑞典哥塔運河 (下)
運河旁常見遊艇靠岸的地方,旁有餐廳,竟也擠滿了人,在船上的人當他們是風景的一部分;在岸上的人把運河及遊艇當成他們的風光。你看我,我看你;你向我揮手,我也向你招手;你拿相機拍我們,我們也拿相機拍你們,真有趣!
當我閱讀Lonely Planet之瑞典一書(2003年,第2版),瑞典哥塔運河(Göta Canal)引起我高度的興趣,尤其是船閘的操作部分。去了瑞典幾趟,去年暑假當我在瑞典拿到哥塔運河的旅遊手冊,翻閱圖片,令我嚮往,終於在今年暑假2010年7月20日與艾先生及艾媽成行了。
哥塔運河簡介
哥塔運河是穿越瑞典南方,連接東岸波羅的海和西岸北海之間重要交通水道,從十六世紀開始人們即有此想法,因當時丹麥控制瑞典南部由波羅的海到北海間的水路及松德海峽,直到十九世紀初,一位海軍將領及政府官員-Baltzar von Platen 伯爵開始了此一運河計畫,他認為運河的開通會促進瑞典的現代化。也引起當時瑞典國王Karl XIII 的支持,Karl XIII 相信瑞典的礦業、農業及其他各項產業會因為運河的完工而受惠。從1810年到1832年22年年間,建造190公里長的運河,其中的87公里河段由58000名士兵以最簡單的工具、七百萬個工作天、一天工作12小時工作時數挖掘而成。今年2010年恰好是哥塔運河動工典禮以來的兩百週年紀念。Baltzar von Platen 伯爵亦從英格蘭引進最新開鑿運河的工法及技術人員到瑞典協助運河的建造。哥塔運河工程是當時瑞典規模最大的工程,可謂是瑞典最偉大的奇觀。在1832年9月26日在Mem由國王Karl XIV正式開幕啟用,但主要建造者Baltzar von Platen 伯爵卻早於3年前過世,沒能親眼見到運河的啟用。
整個十九世紀,哥塔運河肩負輸運旅客及貨物的重責大任,然而從未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在1855年後鐵路及公路系統的建造完工,不受冬季冰封運河的影響,提供更迅速、更便捷的運輸服務,逐漸取代運河的交通地位。現今的哥塔運河轉型成為瑞典最知名且最熱門的旅遊景之一。
2010年7月15日我們在瑞典法倫(Falun)的最後一站,即是參觀法倫銅礦區,其在瑞典工礦業發展上站有一席之地,且在2001年與部分法倫市區一同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址名單中,特別引起我們參觀的興趣。
法倫銅礦區,大概在鐵器時代(iron age)即開始開採,較確切是在8世紀時有開採,而最早有文獻記載的開採記錄是在1288年,在17世紀是開採全盛時期,可以供應全歐洲2/3的銅礦需求,可謂是瑞典的寶庫。在當時,該礦區是瑞典最大的工地,到1687年發生的重大崩塌意外前,可謂是銅礦開採全盛期。1687年6月25日的夏至,發生重大崩塌意外,造成深約100公尺,周長1.5公里的大坑洞,大概就是現在看到的景觀,幸運的是所有的工人因夏至放假一天,沒有造成任何傷亡。至1992年才全部停止開採。(見網頁:http://www.falugruva.se/en/Falu-Gruva/Visit-us/History-of-Falu-Mine/)
2010年7月15日早上當我們來到卡爾拉森故居(Carl Larsson-gården)時,還未開館,我們在它所在的桑德波恩村(Sundborn)小村莊走走看看,它那瑞典鄉村的幽靜美景,把我們深深吸引住。現在回頭看相片,晴朗天空下的小村落,有一份恬靜輕鬆的怡然自得。
桑德波恩村(Sundborn)的小湖,在卡爾拉森故居停車場旁。
2010年7月15日當我們離開法倫青年旅館後,第一站即是來到位於Sundborn的瑞典著名畫家卡爾拉森(Carl Larsson)故居。雖然在那時我還沒認識這位畫家,來看看卡爾拉森與他太太及他們八個小孩一同居住、生活、創作的房子,也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尤其對喜愛藝術的艾媽,更是一趟難忘的參觀景點。
卡爾拉森故居前包裹著毛線的路燈,艾先生告訴我,在瑞典某些地區會有這有的作法,真是有趣,替路燈穿毛衣,幫它裝飾,很漂亮。
2010年7月14日,當我們離開了達哈拉戶外音樂廳後,參觀了一家賣陶器的商店,又開了約五十餘公里的路程來到了法倫(Falun)的青年旅館。Check in後,艾媽看到有人穿著泳衣、披著浴袍,從外面走進來,她趕緊問怎麼到湖邊去,她很想去湖邊泡水,我們看天氣那麼好,當然要到湖邊走走。我們先到附近超市買晚餐,這一天不想再煮晚餐了,所以我們覺得買微波食品帶回來青年旅館吃,輕鬆省事點。飯後,我們迫不及待走路到附近的湖泊。
法倫(Falun)的青年旅館,我們住在這一棟房的其中一間,遇到其他住宿旅客,大家親切打招呼,感覺很輕鬆。我們的房間是一個大房間,有一扇窗,打開窗戶通風,戶外即是一片綠色的林木,睡前,我就坐在窗邊看我的書,有時看看綠色的林木,艾先生也在桌子的另一旁上網,這樣寧靜自然的環境,讓我的心境變得很平靜、滿足。
在太雅生活館出版由張芸茵(2005)撰寫的瑞典旅遊書中看到達哈拉(Dalhalla)戶外音樂廳的相片,立即吸引我的目光,趁2010年7月14日來到達拉那省,特別排出了行程到達哈拉(Dalhalla)戶外音樂廳參觀,就在我們參觀完Nusmäs的達拉木馬工廠之後。
當我看到達哈拉(Dalhalla)戶外音樂廳時,被眼前壯闊的景像給震住了,直覺得瑞典人也太瘋狂了,竟然在這裡蓋一個戶外音樂廳。但心中也有不少疑問,眼前的一大坑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太雅的旅遊書寫道那是隕石坑,這奇特的天文地質景像更加引起我的興趣,但在達哈拉(Dalhalla)戶外音樂廳的步道標示牌,又提到石灰岩,而導覽人員亦無提到相關的天文地質資料,後來我在達哈拉(Dalhalla)戶外音樂廳的小型展覽室看到石灰岩挖礦的資料,加上在網路查閱的結果,關於達哈拉(Dalhalla)戶外音樂廳,可以分成以下三個主題來認識,分別是隕石坑的形成、石灰岩採礦、及戶外音樂廳。
瑞典達拉木馬(Dala horse)不僅是瑞典達拉那省的象徵,一看到達拉木馬就會想到瑞典。原只是伐木工人在工作之餘,在冬天坐在柴火旁休息時,隨手把玩,把餘下的木材以刀雕刻成木馬,給小孩的玩具。之所以雕成馬,馬象徵著毅力、忠誠、高貴,是農家的農忙的重要伙伴,但很多農家很窮,無法買馬來幫忙農事,或許他們心中夢想著有一匹馬。
依據記載,從十八世紀開始有製作及販售達拉木馬。從十九世紀開始才有彩繪木馬的傳統。紅色底色是最常見到的顏色,達拉木馬身上的漣漪花紋更是當地特別的彩繪方式,同時以一支筆沾上兩種顏色顏料彩繪木馬。之後,來自達拉那省的人常以達拉木馬支付飲食及旅館費用。除了木馬之外,還有公雞及豬的圖案。在1939年在紐約所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豎立著三公尺高的達拉木馬,引來大家的注意,成為會場中的焦點,或許是這個原因名揚世界吧!製作達拉木馬的地方多在木拉附近的鄉鎮,Bergkarlås, Vattnäs, Risa, Nusnäs , Färnäs。今日Nusnäs是唯一有製作達拉木馬的地方。更是今日吸引觀光客前去遊覽的重要地點。(見http://www.farnashemslojd.se/system/start.asp?HID=75&FID=70&HSID=675、http://www.nohemslojd.se/index_en.lasso、http://www.grannas.com/mainframe.php?page=start)
2010年7月14日我們在木拉(Mora)的重要行程,就是到Nusnäs參觀製作達拉木馬的工廠,共看了三家,以下一一介紹:
2010年7月13日晚上我們住在木拉(Mora)的青年旅館過夜。木拉(Mora)這個小城市,位於達拉那省(Dalarna),以生產瑞典最有名的達拉木馬聞名,有很多人來到木拉,大概是為了參觀附近村莊木馬生產而來,我也不例外,當我到了木拉才發現,位於斯麗揚湖(Siljan)附近的木拉,景點如此眾多,風景如此優美,我們只住一個晚上,時間根本不夠用來參觀,不過,這也是讓我們計畫下次遊覽木拉的最佳理由。
瑞典木拉(Mora)的Vasaloppet長程滑雪競賽的終點站,照片右方即是Vasaloppet博物館。
2010年7月13日,當我們離開了瑞典的聖誕老人樂園,繼續前往木拉(Mora)市區,剛好看到一個拼布展巡迴展覽,艾媽喜歡各類的手工藝品,她也喜歡拼布,甚至自己製做拼布,於是我們跟著艾媽來參觀拼布展,這真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啊!
瑞典木拉的拼布展
2010年7月13日一早下了大雨,回復到瑞典夏季典型的濕冷氣候型態,我們從瑟內(Sunne)的青年旅館往北繼續開車,前往木拉(Mora),約190公里的距離。越往北開,田地越少,森林越多,樹種和瑞典南部不同,針葉林偏多。途中在一家荷蘭人開的咖啡館停下來休息,直到中午,眼見天氣放晴,我們決定參觀瑞典木拉(Mora)附近的聖誕老人樂園。艾先生說,他同事的小孩很喜歡這個地方,我們也來看看吧!
瑞典聖誕老人樂園的入口兼出口。
住宿青年旅館的旅遊方式,一直是我覺得便宜省錢的方式,且乾淨方便,但艾先生不喜歡住宿在青年旅館,他覺得和別人共用浴廁很不方便,更不喜歡和陌生人住宿在同一個大房間裡。我問艾媽,以前旅行時,曾住在青年旅館嗎?艾媽說:當然有啊!只是艾先生當時年紀小,都忘了。
這一年,因經費有限,我們決定旅行時住宿在青年旅館,於是他上網訂了二個房間,這樣就不用和陌生人共宿在同一個大房間裡。整個旅程,住了三天下來,他也漸漸對青年旅館改觀!
2010年7月12日我們住宿的第一個青年旅館是在瑟內(Sunne),離市心有點距離,還好進入青年旅館前,我們在超市買好了煮晚餐及隔天早餐、午餐的食材。
瑟內(Sunne)青年旅館是由多棟小木屋所組成,就在森林、湖泊的附近,到處綠意盎然,很有渡假的感覺!
2010年7月12日,我們一行三人從方雪平(Falköping)出發前往瑟內(Sunne),約250公里的車程,來到瑟內(Sunne)附近的Mårbacka,艾媽和艾爸曾來到此地,覺得值得參觀,艾媽特別帶我們來。對我而言,卻是懵懵懂懂的,也讓我開啟一段學習之旅。
Mårbacka是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elma Lagerlöf 的故居,Selma Lagerlöf 是諾貝爾文學奬第一位女性得主,關於她的生平簡介,可參考陳靜芳女士的部落格文章:「塞爾瑪.拉格洛芙Lagerlöf, Selma Ottilia Lovisa」。
2010年7月12-15日,艾媽、艾先生和我開車由方雪平(Falköping)出發前往瑟內(Sunne)及達拉那省(Dalarna)的木拉(Mora)及法倫(Falun)旅遊。行程表如下:
2010年7月12日
方雪平(Falköping)-瑟內(Sunne)-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elma Lagerlöf 的故居Mårbacka莊園-住宿Sunne青年旅館
我們在瑞典方雪平火車站等火車要搭車到瑞典延雪平,只要一個小時的車程即可到達,距方雪平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