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晚上,我和幾個朋友到Clifton的Christ Church,參加耶誕晚餐。這是我第二次去Christ Church,第一次是11月4日的午餐。Christ Church為國際學生辦了很多活動,免費的餐點是最大的吸引力。
昨天晚上,長條形的桌上,每人座位前都有一個cracker,中文名為彩色爆竹,查了字典,得知原來那是宴會時的娛樂用品,硬紙筒外有彩色包裝紙,內有小禮品及紙帽,兩頭拉開,就會發生如爆竹般聲響。每個人把紙帽戴在頭上,我和愛合影,她手上的小梳子,就是cracker內的小玩具。
我們的晚餐如相片所示,米飯、甜菜及蔬菜雞肉料理。其實最令人期待的是飯後甜點,有各式各樣的派、蛋糕、冰琪淋,很多人吃了第一回合,又去乘第二次,我也不例外。
目前分類:英國生活 (100)
- Dec 09 Sun 2007 05:47
參加教會的耶誕晚餐
- Dec 01 Sat 2007 14:34
去地理系圖書館借書
在learning的課程裡,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學習的成果及學習歷程的報告,對於前者,我選了我最熟悉的地理著手,於是今天(11月30日)一早起來就到地理系圖書館借書。
看著地圖才知道地理系的位置,到達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常經過那裡,那像是城堡的建築物就是地理系!進門之後,還看到系裡有著古色古香的木梯。經詢問後,我要到的圖書館是在隔壁的建築物裡。當我看到圖書館裡架上的書,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是地理學的專業知識,是以前在地理系接觸過的科目,心裡有種興奮的感覺,真想把它們好好讀一讀啊!
- Nov 30 Fri 2007 12:47
參加BISC的Local Link
BISC(Bristo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entre)有個Local Link的活動,參加的學生可以和當地英國人聚會,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我也參加這個活動,透過BISC的安排,有對英國夫妻(約翰和瑪格麗特)接待我們。今天(11月29日),我和另一個台灣女孩子,第一次和這位太太見面。
當我們看到瑪格麗特時,真的很驚訝,因為她在電話中的聲音是非常柔細的,根本不知道她是七十餘歲的老太太。她還自己開車到宿舍來。二週前,我們收到瑪格麗特的信,那時她在度假,慶祝五十週年的金婚紀念日。十二月一日他們要到泰國六個星期,他們非常地忙碌,還是希望在他們去泰國前能夠和我們見面。
我們到宿舍附近一家咖啡店喝咖啡,這是我第一次到英國的咖啡店,瑪格麗特請我們喝咖啡,我們也準備了小禮物表示感謝。瑪格麗特覺得這家咖啡店的老式風格很有味道,食物價位合理。在午餐時刻,人潮還不少。我點了熱咖啡及一塊可口美味的麵包。
- Nov 30 Fri 2007 10:50
消防警鈴大響
昨天11月28日晚上約8點50分左右,宿舍的消防警鈴大響,刺耳的聲音讓我看看鄰房樓友有何動靜,中庭已經聚集很多人,我們也只得下樓,還好有穿上外套及鞋子,因為天氣真冷,還有人穿著睡袍就下樓。看到消防車及消防人員都來到宿舍了,等了十幾分鐘,消防人員離開才回房。
原來有一個flat忘了把oven關掉電源,放了很久,冒出濃煙,這一個小疏忽,可是要讓那flat的人罰上100英鎊。我們得特別小心用火的安全!
- Nov 19 Mon 2007 09:37
冷天氣,好讀書!
布里斯托的冬天真的到來,從星期一以來,突然變得很冷。今天週日一整天天空陰沈沈的,還下起雨來。在這種冷天氣裡讀書,頭腦特別清醒,更容易專注於課業。由於外面很冷,根本不想出門,減少了在外玩樂的機會,讓我專心於課業,真的很不錯!唯一的缺點是,當我晚上睡覺時,早上很難爬起來,一旦起床了,就可以心無旁騖專心看書。冷天氣,真有助於讀書!
- Nov 18 Sun 2007 14:55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敲鐘社團(Change Ringers)
這個敲鐘社團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很古老的社團,讓人體驗教堂頂樓的鐘聲如何被敲響。2007年10月30日晚,我跟著美國樓友及另一個台灣樓友,到她參加的社團,參觀教堂的鐘聲如何被敲響。我們隨著狹窄古老的樓梯登到鐘樓。在鐘樓裡,有六條粗繩從天花板垂下。可以只敲一個鐘,也可以同時敲響六個鐘。每條繩下有一人控制,每一個鐘的聲音都不一樣,這樣上上下下拉著,竟也是個很好手臂運動。 美國樓友告訴我,在英國,這樣的活動不全是宗教活動,有時只是為了趣味,當然有時是配合教堂活動。參加的社員可以親自體驗。美國樓友說,有一回她繩子沒拉好,手還脫皮了。連在教堂敲鐘都可以成為社團,這真是個特別的社團!
- Nov 17 Sat 2007 13:56
拜訪日本朋友!
愛(Ai)是我在暑期pre-sessional課程住宿時的樓友,那時,我們每天一起走路到語言中心上課,回到宿舍時,也是最常聊天的朋友。女孩子在一起,總是會東聊西聊的,分享上課的心得,以前的工作,以前的生活。愛來Bristol之前在大學裡擔任行政工作近四年,現在又回到校園進修,她的主修是社會人類學。
學期開始,我們分別搬到不同的宿舍。之前,曾在馬路上巧遇,後來在BICS的Party又巧遇,才又聯絡上。她告訴我,暑假我去瑞典旅遊後,flat的人來來去去,都是講中文的,只有她一個日本人,覺得有些落寞,真是懷念之前可以一起分享心得的日子。她也提到她在系裡的學習,剛開始不是那麼順利,系裡有一半以上是英國人,其他是歐盟國家的學生,只有她一個人是外國人,大大打擊她的自信心。不過,最近情形有進步,她甚至可以在英國做田野調查。當她提到,她和同學們到英國海邊的小鄉鎮做田野調查時,讓我回憶起以前在地理系做的田野調查,真的是很難忘的經驗!
今天下午語言中心的課程結束後,我和Li-Wen一起去愛的flat參觀,我們三人一起到超市買晚餐的食材,並一起做晚餐。Li-Wen是我在pre-sessinal認識的朋友,她認識愛的過程更是有趣,LI-Wen念Tesol,和愛也沒什麼共通性,只是因為在馬路上常常遇到,就這樣聊起來了。
- Nov 09 Fri 2007 12:05
不同的學習環境
現在我在英國念研究所碩士班,常會想到幾年前在台灣念研究所碩士班的情形。兩種環境各有特色。
在英國,鼓勵學生批判性思考、小組合作、分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校提供各種學習技巧的課程,讓學生熟悉如何寫論文、如何做研究、如何批判性思考、如果作口頭報告,甚至在暑假的pre-sessional語言課程,就教你怎麼從找資料、分析,到寫報告、怎麼寫引用、怎麼寫參考書目的格式。回想,在台灣第一次寫報告時,是自我摸索,參考別人格式寫出來的。這些課程,對我的幫助很大。例如,上個星期上了一個如何做批判性思考的課程,這麼星期當我在讀論文時,常會停下腳步去思考、分析,並提出問題來,覺得自己有所進步,不再只是把文章裡的資料照單全收。
在台灣,碩士班的環境也很好,班上人數較少,沒有像在英國碩士班的擁擠。還記得田野調查課程,就只有六個學生,老師親自指導我們做田野調查。但那時,卻很害怕發言。每次要發言,總是要準備很久。還記得在經濟地理及工業地理課程,還是靠來旁聽的台大博士班學長姐來刺激大家的討論。
現在我修的一門研究法課程,讓我回想起以前上研究法課程的情形。這裡我們是分組做一個研究,但期末的作業就要自己寫。和同學一起討論做研究,也是一大挑戰。我老覺得我沒有進入狀況,直到今天討論下週的焦點團體訪問時,才了解我們組要問的問題是什麼。我自己該負最大的責任!剛開始二週,聽力很吃力,表達意見參與討論更有問題,我失去參與討論、提供意見的機會。後來,當團體討論我們的研究問題時,我老覺得問的問題太大了,卻提不出可以解決的辦法。這讓我了解,你要提出問題時,還要同時想到解決的方法,不然別人只當你在抱怨,不會放在心上。當我不斷在思考及焦慮如何縮小研究問題時,卻沒發現團體的進度已經到了下一步。當我想出可以縮小研究問題,另闢一個研究問題時,卻發現其實組員並不在意問題有沒有縮小。他們覺得這樣也很好!
我和我的美國同學討論我的疑問,如果在台灣大概教授們會直接了當告訴你,這個問題太大了,你要回去想想。在這裡,老師們很friendly,希望你自己去碰壁,犯了錯,然後你就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所以即使我認為我們的研究問題很廣泛,團員卻想就把它做下去看看。如果在台灣,學生的研究報告還是會做個結論。在這個研究法的課程,老師告訴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實際做研究,這是讓你體驗的過程,有沒有做到結論都沒有關係。而我這個台灣學生卻總是焦慮,題目問得這麼廣泛,我該怎麼做出結果來?如果沒有實際做研究,分析資料,做到結果,又怎麼能夠在研究問題、文獻回顧及研究法之間反覆省思,修正到能夠回答我所問的問題的研究。美國同學建議我,就把自己的焦慮及關心的話題,寫在期末自己的報告裡,這也是個好方法!現在我能做的,就是和同學們好好合作,儘量貢獻心力,完成這份報告,並好好省思做研究過程所遇到的問題吧!
- Nov 03 Sat 2007 14:01
很nice的美國同學
Terra是班上唯一的美國人,待人很和氣很親切,樂意幫助人。我有兩門課和她同一組,得到她很多的幫助。
其中一門研究法的課程,我們小組除了我們二人,還有二位數學教育的同學,其中二人來自美國,另一人來自賽普勒斯,剛開始團體討論時,我總跟不上進度,無法加入討論,只好請教Terra,請她再講一次給我聽。後來,漸漸可以參加討論,但我無法完整的記錄我們討論的重點,還好Terra會讓我參考她的筆記,因為組內有她,不然真不知如何與其他組員合作及討論。
Terra教英語,來Bristol之前,在亞美尼亞教英語三年。亞美尼亞在黑海與裡海間的高加索山區,我只停留在課本的印象,因為Terra在那裡教過英語,讓我覺得亞美尼亞不再只是課本裡的知識。因此Terra對於我這個非英語母語的外國人特別有耐心,總是會解釋很清楚,感謝她的幫助。
最近Terra告訴我們,她懷孕四個月了,寶寶將在英國出生,就在明年復活節附近,這是她的第一個寶寶,她們夫妻很高興,連她在亞美尼亞的朋友也很興奮。Terra預計明年還要和她先生到亞美尼亞做論文研究。屆時,她的寶寶會和她一起上學,一起寫論文,一起做研究。真的很特別!
- Oct 24 Wed 2007 12:23
很酷的黑人女同學
班上有一位黑人女同學,名叫Shawanda。第一眼看到她,覺得她很獨特,很有自信,頭髮很短,常抹上不同的顏色,服裝有獨特的品味。在introduction week時,她常向系上提問問題,最近她又擔任我們MEd的代表,非常有領袖氣質。
週日時,在附近的公園遇到她,才有機會和她閒聊。原來她來自牙買加,現在和她的先生定居在瑞典已四年,今年她來英國念書,而她先生在瑞典進修,她常常來往美國、牙買加、瑞典之間,尤其是暑期時,常回牙買加,雖然她來自加勒比海的熱帶氣候,也適應了北歐寒冷的氣候環境。當我知道她住在瑞典哥德堡時,我非常地開心,因為九月我才剛去拜訪哥德堡,腦筋裡有著哥德堡初略的印象,我們提到fish church、運河等,原來那是她之前上班騎單車每天經過的地方。她非常地積極,在她隨她先生搬到瑞典前,就已經向哥德堡的國際學校提出履歷表,因為她的母語是英語,讓她在國際學校取得教職。
我提到我上課時的語言困難,我也向她請教,她如何在瑞典學習瑞典語的,原來她靠著自修、參加語言課程、和她先生的祖母聊天、應用日常會話,她說她剛開始學瑞典語的時候,表現得害羞,我說: I don't believe you!因為她在課堂表現非常有自信,她說,只有多開口,多學習,才能進步!她說她能完全體會,學習第二外語的困難與辛苦,尤其是中文與英文兩種完全不同的體系。而她也說,即使她的母語是英語,當她遇到不同口音的人,她還是會有聽不懂的時候。
我們這一天就這樣閒聊,聊了快一小時。和她聊過之後,覺得自己的英語進步不少,也得到鼓勵。她也邀我,在耶誕節到哥德堡的時候,要記得打電話給她!
班上就只有我一個台灣人,有其他來自十五個國家的同學,看來我要多和他們聊天,不但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很多,也能增加我的英語能力,這樣的學習才不會孤單!
- Oct 21 Sun 2007 08:15
非常昂貴的英國火車票
11月1日我要到倫敦辦瑞典簽證,不但得事先預約時間,還不可以遲到,所有的證件及其影本都要準備齊全,否則就得重新預約。為了趕赴早上10:30的簽證辦理,我只好買一早七點半從Bristol出發的火車,因為車程也要近二小時,先前搭巴士塞車的經驗,已經嚇到我,經過考量,我只好買火車票。
早上的火車票一點折扣都沒有,即使用young person's railcard,還是沒有折扣,去程的車票花了我41.25英鎊,回程我用young person's railcard買到了8.9英鎊的車票,再加上申請young person's railcard,也要20英鎊費用,總計我今天花了70.15英鎊買我11月1日的火車票,折合台幣約4700元,真的非常昂貴,真心疼啊!也希望之後在英國有旅行的計畫,就可以再使用這張young person's railcard了。
- Oct 14 Sun 2007 13:52
英國研究所可真賺錢啊!
我在英國上的研究所課程是屬於教學式碩士課程,要修學分,也要寫論文,才能拿到碩士學位。
我修的科系要180學分,含論文60學分,及上課120學分,每科20學分,即要上六科。這裡學分的算法和台灣很不一樣,台灣2學分是指每週上課2小時,但這裡20學分,大概是指總上課時數,即20小時,每週若2小時,約上個十週,但有時老師會集中在幾天上課,或是每週上大於2小時,則上課的週數會改變,和台灣一學期2學分上課約15週差異很大。一學年有三個term-autumn、spring、summer,我安排在autumn及spring term各上三科即60學分,summer 上論文的60學分。一個term也才十週左右,一科雖上20小時,但要投入的時間可是被要求要200小時!
我這學期的課-週一是5pm-8pm,週二9-10:30am及5-7pm,週三是5-6pm,全安排在傍晚,原來是要等part-time的學生,但課堂上part-time的生也才一、二個,如果是在台灣就會分開上課。一科修習的學生人數也不少,約二十人左右,和我在師大研究所上課的人數差很多,除了必修全班到齊外,其他科大概約15人左右,有的科還在10人以下。我們有一門必修課程是研究法,是全部的MEd學生一起上,約200人左右,還包含part-time的學生,坐滿整個演講廳。
不禁要抱怨一下,我交的一年學費是我之前在台灣念二年碩士班的十倍以上,且是歐盟學生學費的三倍,結果上課人數非常眾多,和我當大學生坐在教室的感覺差不多,且不在白天上課,全都到傍晚上課,英國研究所可真賺了不少錢啊!
- Oct 11 Thu 2007 13:13
竟也有人稱讚我的三腳貓廚藝!
買菜、煮飯、吃飯是每天生活的大事,在Bristol還沒上館子吃飯過,隨便一點都要十鎊,大部分自己準備每日三餐。這二個月以來,儘量為自己準備營養豐富的食材,多多變化一些餐點,以免吃膩。每想到簡單準備的餐點,被flatmate看到,還會被稱讚一番,我這三腳貓廚藝竟被人如此稱道,太令我感到意外!
還記得,在念pre-sessional course時,我的大陸樓友,每次看到我在炒飯、或做pasta醬汁時,總說,這看起來太好吃了!我只是把色彩豐富的蔬菜放在一起炒而已,例如,紅蘿蔔、彩色甜椒、青蔥放在一起,有時加上蕃茄醬汁,就成了別人眼中色香味具全的好料理。
最近換到可以住到明年的宿舍,我嘗試做麻油雞、滷豬肉塊及蘿蔔馬鈴薯、咖哩飯等料理,台灣及大陸的樓友也稱讚是大菜!其實我這些簡單的菜,有時靠想像做出來的,也不是什麼難事。因為有點懶惰,總是多煮一些,放在冰箱,等到隔日就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微波食品。看來我在這裡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的胃及三餐囉!
- Oct 11 Thu 2007 11:42
乾杯!呼乾啦!
今天中午去BISC ( Bristol International Student Center)吃午餐,一人兩鎊,可以吃到英國的家常湯、麵包、蛋糕、水果、飲料,喝完湯還可以續碗!我喝了兩種湯,一種是蘑菇,另一種是紅蘿蔔,非常濃稠的湯!喝完後,令感冒的我覺得溫暖!
在鄰座有個斯洛伐克大四男生,在捷克念大學,大四在Bristol當交換學生,當他知道我來自台灣時,他問我,「乾杯!」及「呼乾啦!」是不是同樣的意思。剛開始我只聽得懂他講「乾杯!」,後來聽懂他講「呼乾啦!」我簡直嚇一跳,這台語竟從一個斯洛伐克男生口中冒出。這令我想到「流浪到淡水」這首歌及啤酒廣告,於是我跟他解釋這意義。原來是他的同學到台灣念書,告訴他這二個詞句!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 Oct 08 Mon 2007 11:18
當了兩天的週末宅女!
這個週末,在台灣是颱風天,在英國Bristol是個晴朗的大好天氣,可惜我沒有出門,因為星期五感冒了,只好待在寢室裡休息。還好,食物準備齊全,不用再外出購買,三餐時間一到,到廚房煮東西吃。除了今天週日上午吃完藥後開始昏睡外,其他的白天時間,我一口氣在Blog寫了近十篇的文章,算是給自己的作業吧!希望自己能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下個週末,我不要在寢室裡當宅女了!
- Oct 03 Wed 2007 08:10
遇見新同學
十月一日至五日是開學週,系上有一連五天的介紹活動。今天見到系上的老師及新同學。在我修的pathway-Educational leadership, policy and development裡,有二十九個學生,來自十六個國家,包含歐、亞、非、南北美洲,不過就只有我一個台灣人,未來的課程真的很有挑戰性。
而下午時,是和我的personal tutor的第一次tutorial time,別的tutor同時有好幾個學生,我的tutor在我的班,就只有我一個學生。當別的tutor訂下個月再見面時,我的tutor告訴我,我們每二個星期見一次面。看來我真的lucky,我的功課會被盯得很緊!自己也得好好努力及加油囉!
- Sep 01 Sat 2007 13:02
竟然有人在University Hall大唱"背叛"
來英國前,來辦公室幫忙的學生,常常哼唱"背叛"這首歌,才知道楊宗緯,及超級星光大道。沒想到上週六晚上,當我在寢室裡看書時,竟聽到外面一群女生大聲合唱"背叛",可見這首歌魅力有多大!
- Aug 28 Tue 2007 13:08
簡單的學生生活
不知不覺已經在Bristol生活三個星期了!
這裡的學生生活很簡單,星期一至星期五是上學時間,星期三及星期五上半天,另有一天下午是tutorial time。
每天要走單程四十分鐘的路程從University Hall到語言學校上課,沿途經過大草原,新鮮的空氣及涼爽的微風伴我而行,心情逐漸開朗起來。總喜歡沿途觀察人們在草地上的活動,有人慢跑,假日時親朋好友男女老少來個野餐,午后有人在踼足球,玩壘球,及特技風箏。已習慣每天走個八十分鐘的路程,把它當成一個運動,也是一種悠閒的享受。我們也很幸運,除了有二三天下雨,天氣冷到像台灣冬天寒流外,其他日子豔陽高照,也不覺得特別熱(相較於台灣),很舒適的天氣。這裡的生活環境很好!
這一段時間住University Hall,是很大的享受,大片青綠色草原及樹林環繞,時間松鼠跳躍。環境特別寧靜優雅,很適合讀書的環境。不過,如果冬季走這段路會覺特別辛苦,還好我將於九月底搬到離系館較近的宿舍。
放學時,最常在超市遇到同學們買東西,超市是我們所有食物的來源。生活的重心,除了讀書,寫作業,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填飽肚子。在這裡,要自行準備三餐,外食成本太高也不方便。已經習慣早上吃著簡單的吐司配著牛奶、起司。前一天做晚餐時,順便把隔天的午餐飯盒做好,隔天帶去學校,用微波爐加熱後食用。最常做的是炒飯及義大利麵,或是義大利餃子。通常用一個鍋子煮麵或煮飯(我已經學會用鍋子煮飯的要訣,心想大概可以不用買電鍋了),用另一只炒菜鍋做伴醬或炒飯,再用微波爐把肉類加熱,三十分鐘之內,就可以把二餐煮好。心裡正盤算著,等到我搬到新宿舍,就可以買瓶醬油及麻油,嚐試超市裡各式各樣的食物,尤其是多樣的冷凍食品,以增加不同的菜色。
- Aug 12 Sun 2007 12:25
My first dinner in Bristol
2007年8月2日一個人抵達Bristol,我從Bristol機場直接搭計程車到University Hall,天氣冷冷的,還下著雨,心裡覺得有點淒涼。我放好行李,肚子很餓,藉著問路,我順利走到Whiteladies Rd.,找到超市買了東西,走了約三十分鐘回來,為我自己煮了我在英國的第一餐-鮮蔬雞肉義大利麵。吃了食物,看著冰箱買的食材,心裡終於踏實起來。因為這裡外食昂貴不便,超市距離不少。
在這裡,要自己準備三餐,逛超市是每天必備的工作,覺得冰箱總是少一樣東西。每天早上做早餐時,順便為自己做個三明治帶去學校當午餐吃,晚上回來再做晚餐。英國的超市有很多的微波食品,各式不同的食材,我總想嚐試看看,反正做好做壞都是自己吃。現在住University Hall,只是暫時,等到九月底搬到宿舍時,再買更多樣不同的食材及米飯,就可以天天吃不同口味的食物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