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我在英國念研究所碩士班,常會想到幾年前在台灣念研究所碩士班的情形。兩種環境各有特色。

在英國,鼓勵學生批判性思考、小組合作、分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校提供各種學習技巧的課程,讓學生熟悉如何寫論文、如何做研究、如何批判性思考、如果作口頭報告,甚至在暑假的pre-sessional語言課程,就教你怎麼從找資料、分析,到寫報告、怎麼寫引用、怎麼寫參考書目的格式。回想,在台灣第一次寫報告時,是自我摸索,參考別人格式寫出來的。這些課程,對我的幫助很大。例如,上個星期上了一個如何做批判性思考的課程,這麼星期當我在讀論文時,常會停下腳步去思考、分析,並提出問題來,覺得自己有所進步,不再只是把文章裡的資料照單全收。

在台灣,碩士班的環境也很好,班上人數較少,沒有像在英國碩士班的擁擠。還記得田野調查課程,就只有六個學生,老師親自指導我們做田野調查。但那時,卻很害怕發言。每次要發言,總是要準備很久。還記得在經濟地理及工業地理課程,還是靠來旁聽的台大博士班學長姐來刺激大家的討論。

現在我修的一門研究法課程,讓我回想起以前上研究法課程的情形。這裡我們是分組做一個研究,但期末的作業就要自己寫。和同學一起討論做研究,也是一大挑戰。我老覺得我沒有進入狀況,直到今天討論下週的焦點團體訪問時,才了解我們組要問的問題是什麼。我自己該負最大的責任!剛開始二週,聽力很吃力,表達意見參與討論更有問題,我失去參與討論、提供意見的機會。後來,當團體討論我們的研究問題時,我老覺得問的問題太大了,卻提不出可以解決的辦法。這讓我了解,你要提出問題時,還要同時想到解決的方法,不然別人只當你在抱怨,不會放在心上。當我不斷在思考及焦慮如何縮小研究問題時,卻沒發現團體的進度已經到了下一步。當我想出可以縮小研究問題,另闢一個研究問題時,卻發現其實組員並不在意問題有沒有縮小。他們覺得這樣也很好!

我和我的美國同學討論我的疑問,如果在台灣大概教授們會直接了當告訴你,這個問題太大了,你要回去想想。在這裡,老師們很friendly,希望你自己去碰壁,犯了錯,然後你就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所以即使我認為我們的研究問題很廣泛,團員卻想就把它做下去看看。如果在台灣,學生的研究報告還是會做個結論。在這個研究法的課程,老師告訴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實際做研究,這是讓你體驗的過程,有沒有做到結論都沒有關係。而我這個台灣學生卻總是焦慮,題目問得這麼廣泛,我該怎麼做出結果來?如果沒有實際做研究,分析資料,做到結果,又怎麼能夠在研究問題、文獻回顧及研究法之間反覆省思,修正到能夠回答我所問的問題的研究。美國同學建議我,就把自己的焦慮及關心的話題,寫在期末自己的報告裡,這也是個好方法!現在我能做的,就是和同學們好好合作,儘量貢獻心力,完成這份報告,並好好省思做研究過程所遇到的問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瑞典雲淡風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