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K小姐熱愛藝術作品,她提議要到瑞典東南部的玻璃王國參觀,於是開啟了我們2009年7月13-15日三天兩夜的旅程。

7月13日我們一早8點就出發,坐在車上的我昏昏沈沈地睡著了,直到一處加油站休息,才醒過來,上了車又繼續昏睡,直到一處很天然的休息區野餐,我這才確確實實地醒過來。這個休息區很天然,有湖、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野餐區、厠所,我們吃點心、喝飲料休息,K小姐的裝備齊全,連熱咖啡、糖、馬克杯都帶了。看到同樣來此休息的人們更講究,在野餐餐桌上還要鋪上桌巾,擺上點心及熱咖啡,若是台灣人,大概就帶免洗餐具應付一下,以免麻煩。

來到玻璃王國前,對它一點概念也沒有,朋友說它有名,我倒是沒有任何感覺,參觀他們的網站(http://www.glasriket.se/index.php),只記得網站上豐富令人眼花瞭亂的訊息,說真的從何處參觀起,參觀什麼內容,一點頭緒也沒有。還好有K小姐帶路,在玻璃王國的兩天內,她帶我們參觀了五處玻璃工作坊,隨著實際參觀及閱讀工作坊提供的資料,才漸有概念。既然出門遊玩,何必把思緒弄得凌亂且複雜呢?或許是身為地理人的敏感,在面對瑞典玻璃王國的玻璃工業聚集經濟,得比一般的遊客更深入了解!

玻璃王國(the Kingsdom of Crystal)位於瑞典東南方的Smaland省境內,在進入玻璃王國的道路上,路旁有個吹玻璃人的圖像歡迎遊客的到來。為什麼在Smaland省會有玻璃工業的產生呢?尤其是Kosta工作坊是瑞典最古老的手工藝術玻璃工作坊,從1742年開始營運,至今約260年的歷史,也是瑞典最古老的公司之一。當時,Kalmar和Vaxjo的兩個省長和瑞典國王有合約要開始營運玻璃工作坊,國王為了鼓勵新國內工業的進展,同時,新成立的Karlskrona市鎮需要用到玻璃窗。於是這兩位省長姓名(Koskull 和 Stael von Holstein)的前幾個字母合成了這個聚落的新地名-Kosta。

在當時18世紀Kosta擁有良好的工業區位,其重要的區位因素有:

(1)交通,連接Karlskrona和斯得哥爾摩重要的道路經過;距Kosta北方兩公里的Kulla gastgiveri旅館常吸引旅行者或省長到來。

(2)原料,製作玻璃的矽(石英)在Kosta附近的森林被人發現,直到矽砂從他國進口。

(3)動力,附近森林的林材及泥煤田以提供燃料,附近的河川提供水力以進行玻璃切製。

(4)勞工:附近農家或佃農子弟提供勞力。

(5)技術:瑞典玻璃製品的技術長久以來仰來國外輸入,第一批在17世紀到達Smaland的玻璃製造者來自德國,1742年Kosta工作坊成立時,亦是德國技師帶來的技術。此種工藝常是父傳子,在此亦不例外,有所謂的玻璃技師世家。爾後,在19世紀開始,但玻璃工作坊開展其分支,亦需要來自國外的技術勞工,包括熔化矽的火爐、窯、熔爐的製造等。近兩個世紀來玻璃製作的技師大多來自德語系的國家,但1960年代開始,其他國籍的技師變得普遍,他們來自希臘、前南斯拉夫,但他們通常沒有製作玻璃的經驗,只能從事簡單的工作,1970年代以後,此移民移入現象減少。由此可見,瑞典玻璃工作坊為了追求技術引進臨近的德國玻璃技師,爾後為了充足勞力廣納他們移民,可以見得玻璃王國的多元文化。

在19世紀後期約有77家玻璃工作坊成立,一半以上數量的工作坊即是建立在Smaland省,現今仍有15家玻璃工作坊聚集在Smaland,他們形成聯盟,一同為玻璃工藝的傳承而努力著。
(以上資料來自Glasriket之2009年雜誌、Kosta英語簡介) 

2009年7月13-14日兩天,我們參觀了五家玻璃工作坊,各家各有特色及不同的藝術風格。

(一) Mats Jonasson Maleras工作坊


展場中大型的玻璃藝術作品件數有限,價格昂貴,例如左下角的雞,作品名為the Boss,要價台幣50萬元,富豪人家或是大企業辦公室很適合購買這些很有氣勢的玻璃工藝作品做裝飾,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看看就好了。


1.在Mats Jonasson Maleras工作坊二樓有一處自助餐廳,這些食物看來很普通,只不過是香腸、馬鈴薯罷了,卻是當地的代表食物。在過去,工作坊的工人們在晚上利用熔爐的餘熱來烹煮食物,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成為工人們集會的場合,稱為hyttsill,現在遊客也可以品嚐。我們到來的這兩個晚上,剛好不提供hyttsill風味餐,還好可在Mats Jonasson maleras工作坊品嚐到,那看起來其貌不揚的香腸有一種酸味,可是當地的特產啊!連裝盛的器皿也是美麗的玻璃製品喔!
2.在吃飯的同時,可以透過玻璃窗看玻璃製作過程。
3.這個維京海盜的玻璃藝術品,色彩豔麗很有代表性,價錢是1200元台幣。此工作坊在台灣也有據點,或許在台灣就可買得到。
4.我在工作坊展場內。


(二) Kosta工作坊


Kosta是瑞典最早成立的手工藝術玻璃工作坊,廠區面積很大,有工廠、宿舍區、玻璃藝品展場、販售區、暢貨中心、餐廳,還有他國玻璃製品販售(例如:芬蘭的liittala),更開設了一家飯店名為:Kosta Boda Art Hotel,在2009年6月27日開始營運,讓住宿者置身於玻璃工藝藝術的環境裡。可以見得Kosta的野心頗大,想打造成一個適合闔家光臨的商場,看到停車場上停買的遊覽車、露營車,Kosta Boda的人氣真旺。眾多的賣場及商品,令人看到眼花撩亂,大概要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停留才夠,且價格打了很多的折扣,要添購餐具或家庭飾品的人,這裡會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價格昂貴的玻璃工藝品,竟然像是大賣場或是超市的產品擺著,一點也看不出其價值來,甚為可惜。


Kosta的賣場或outlet太擁擠,來到展場裡還比較清靜些。Kosta Boda的產品看來較摩登,較有現代感,受人歡迎。


(三) Bergdala工作坊


我們第二天一早就到Bergdala工作坊,參觀了現場玻璃吹製,及他們的展場,有傳統上在器皿邊緣鑲上藍邊的餐具,近來結合光線與玻璃藝術,讓光線襯托出玻璃藝術品。

(四) Sea 工作坊


Sea工作坊的展場較小,價位較便宜、大眾化,有藝品及碗盤器皿。


(五) Orrefors工作坊

Kosta Boda是常見且有名氣的瑞典藝術玻璃廠牌,但K小姐說一定要來到Orrefors,讓我見識她心目中或是瑞典人心中的第一名。Orrefors工作坊園區亦很大,相較於Kosta工作坊的熱鬧或瘋狂,Orrefors則充滿了輕鬆悠閒的氣氛,商場裡的產品依序擺著,妥善處理,顯示出Orrefors玻璃製品的尊貴與價值,它的玻璃產品以厚重、透明、及切面見長,當然價格也不便宜。K小姐參觀他們的博物館後,她說在她家她有不同年代的Orrefors酒杯,可見得她對Orrefors玻璃藝術品的熱愛。


Orrefors工作坊外的玻璃裝置藝術品,好似個大鑼掛在樹上。

參觀過這五家玻璃工作坊,心中對這個玻璃王國還有更多的好奇及疑問,例如:玻璃王國之玻璃工作坊發展的過程,聚集的效益,工作坊數量的消長及原因,工作坊從生活用品的製造到藝術作品的轉型,甚而與觀光產業的結合,各工作坊對此轉型的對策為何,聚集經濟裡有否存在著產業聚集的氛圍與作為,又如何利用此產業聚集來因應工作坊的轉型。

看來這一趟玻璃王國之旅,不只是單純的旅遊而已,好似我也在進行地理實察或者是研究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瑞典雲淡風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