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赫爾辛基走馬看花之八:馬爾漢大街(Mannerheimintie / Mannerheimvägen)、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iasma)、芬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Finland)、議會大樓(Parliament House)、芬蘭國家歌劇院(Finish National Opera)
2011年09月18日星期日,我們一早出門,城市彷彿還在沈睡還沒醒過來,我們利用赫爾辛基卡剩餘的兩個小時效期,搭乘電車到市區,重新回味巴士語音導覽所提過的景點。
馬爾漢雕像(Statue of Mannerheim),芬蘭赫爾辛基有條長達五公里的大街名為馬爾漢大街(Mannerheimintie / Mannerheimvägen),地名由來和這位馬爾漢將軍有關。馬爾漢將軍是芬蘭獨立運動的民族英雄,曾是1944-1946年擔任芬蘭總統,許多芬蘭人認定他為現代芬蘭國家之父,在芬蘭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l_Gustaf_Emil_Mannerheim)
芬蘭赫爾辛基的馬爾漢大街(Mannerheimintie / Mannerheimvägen),大街上有很多重要景點及博物館。(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Mannerheimintie)
當我查閱赫爾辛基旅遊局赫爾辛基旅遊指南中文版內的地圖時,地圖同時標示出馬爾漢大街的芬蘭文(Mannerheimintie)及瑞典文(Mannerheimintie),顯見瑞典統治芬蘭650年的影響,瑞典語與芬蘭語同為芬蘭的國語,查閱維基網路百科得知芬蘭國人芬蘭文與瑞典文爭論的議題。瑞典文自中世紀以來是芬蘭行政體系及高等文化教育所使用的語文,芬蘭文是大部分芬蘭人的母語。此爭論起自於19世紀中,民族主義興起,部分使用瑞典語的上層社會人士推廣芬蘭語在住家及公共場合使用。在1863年芬蘭語得到與瑞典語同等的官方語言地位後,瑞典語的爭論更劇。1917年芬蘭獨立,在1920s及1930s年代成為了國內政治議題。在1919年芬蘭新獨立憲法,給予芬蘭語及瑞典語在芬蘭同等的官方語言地位。(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nland's_language_strife)
亦可見以下期刊論文:
張學謙(2009),語言平等與少數語言權利──芬蘭瑞典語的語言地位規劃。台灣國際研究季刊,5:4,頁91-121。
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iasma),位馬爾漢大街的馬爾漢將軍雕像旁,於1998年開幕的新穎建築,代表了當代建築風格。每回經過,總要多看一眼,持赫爾辛基卡可免費進入參觀。
芬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Finland),巴士語音導覽提到這頭熊是芬蘭的象徵,就是這一頭熊雕像,讓我們決定親自探訪。
芬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Finland)。走進一看,這頭熊看起來不年輕了,像是頭老熊。如果還有時間,來到芬蘭國家博物館,可以學習了解芬蘭的歷史發展。
芬蘭議會大樓(Parliament House),是20世紀20年代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高大的廊柱令人印象深刻。議會大樓對外開放參觀,詳情可見其官網:http://web.eduskunta.fi。
芬蘭議會大樓(Parliament House)前
芬蘭國家歌劇院(Finish National Opera) ,同樣位於馬爾漢大街上。
赫爾辛基的建築藝術風格多樣,有古典主義風格、新古典主義風格、俄式拜占庭式風格、功能主義風格、現代藝術風格...等,當我們欣賞某一棟建築物時,這些建築風格不斷地從腦中閃過,不同的建築風格為城市妝點出其性格來,有別於其他城市,令旅人們印象深刻。對建築有研究的人,很適合來赫爾辛基走走,可向旅遊服務中心詢問建築地圖。
回 2011波羅的海遊蹤(1)-行程表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