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布里斯托台灣同學會中有一位法鼓山的師父在宗教學系修博士學位,法師邀我們參加她辦的禪修課程。昨天2008年4月11日星期五是我第三次參加。我是初學者,只依著師父的指示,大家做什麼就跟著做。在禪修過程中,有機會靜下心來,也是不錯的學習。禪修活動前後,可以和參加的人聊聊天,交換心得。我參加過三次,除了師父之外,和師父同班的Linzy是固定的班底,其他參加的人每次不一樣,和他們聊天及聊到他們的背景,也很有趣。
第一次參加時,包括我有三個台灣人,一個新加坡人,一個波蘭人,三個英國人。我和那位新加坡人聊了一下,她在英國工作,她說英語,中文及福建話。原來,她的父親接受英文教育,不會說中文,她的母親接受中文教育,不會說英語,只好以福建話溝通。她說年輕一輩的新加坡人中英文都會講,但英文對她而言,像是母語,反倒是中文像是求學過程中的一門科目而已。她也說她會英語的能力,讓她在英國比較好找工作。而來英國之前,她在西澳伯斯念大學,又回到新加坡讀研究所。
第二次參加時,除了Linzy外,還有在Bristol工作的英國人,她是名護士,另外,還有另一個台灣女生,她看起來很眼熟,原來去年台灣同學會辦烤肉活動時,她拿著攝影機錄下每個人的身影及聲音。這位台灣女生在Bristol念聾啞研究,我第一次聽到這科系,她說真是難念,她的碩士學位已經念第三年了,她會手語,英國的,美國的及台灣的手語都會,真厲害。她說,如果能像電視那樣以手語翻譯,薪水都很高的。另外,我和Linzy聊了一下,原來她是吳鳳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的老師,也是念宗教學博士班,她就住在嘉義市,我因為工作業務關係,曾到過他們學校,他們學校的硬體設備看起來真不錯,真是不問不相識啊!
第三次參加時,又有新面孔,除了Linzy外,還有一個四川女生,一個英國女生在念醫學倫理的博士班(與哲學有關),一個愛爾蘭男生John在宗教學系碩士班念書。我和他們聊天,不曉得聊到什麼,那個英國女生說,她的父親及兄弟選擇當美國公民,她和她媽媽還是英國公民,她的父親隨義大利公司現在在中國工作。而John也說,他的父親也是選擇當美國公民。對我而言,真是很新鮮,連國家國籍都可以自己選擇了。John曾經到日本工作四年教中學生英語,住過東京,北海道,及本州島飛驒山脈的一個小城鎮,我問他日本到處都是日文,怎麼生存?他說,在東京,很多人會講英文,倒還好,但到飛驒山脈中的小鎮,就逼得他得好好學日文了,因為他有教外國人學習英語的經驗,比較知道怎麼和我們這些非英語語系學習者溝通。
我總覺得來到Bristol的國際學生或人士,他們的生活經驗及範圍,是要以全球地圖才能呈現他們的活動空間。我每次在聽他們描述他們的生活經驗時,總要在腦中擺上世界地圖,當他們講到什麼國家時,就要在腦中的地圖找到那個國家。與他們交談,無形中體會到更廣闊的視野。
昨天的禪修之後,我們聊到九點多,都已經快晚上十點了,還有另外三個人來看師父,師父真的很有人緣啊!
- Apr 13 Sun 2008 05:40
參加禪修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